“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能‘相互理解’”
虽然新版《办法》对闲置土地的认定、处置、监管,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管理方法,但多位受访人士还是强调,具体影响还是要看执行力。
一位受访开发商直言,不少地方政府对于闲置土地的处理,并没有那么认真。
一国企开发商提到,《办法》对于竣工时间的限定并不算严格,而“开工”对开发商而言则颇为简单。而且,即便不能如期开工,开发商也能找到理由来搪塞,比如规划原因,最容易捣糨糊。关键是,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惹事,除非太出格,不会主动去插手太多。很多高价地太早开工开发商赚不到钱,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是买卖双方,能“相互理解”。
一在港上市的大型房企投资部经理也说,土地出让文件中都有约定的开工、竣工日期,政策是一直有,但地方政府管得比较少。有些港资开发商拿下的土地闲置很多年,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地方政府似乎也有“苦衷”。
一央企开发商介绍,地价太高房企拿不动,地方政府也有顾虑。比如说,绿城在苏州就有一块高价地,楼板价每平方米2万多元,现在荒废,“政府如果收回,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投资环境。”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闲置土地的监管都不是很严格。因为一旦关系破坏,开发商不拿地,损坏的是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是有差别的。今年土地市场不乐观,最近推的地体量也比较小,买家也不多。地方政府推地的积极性很强。”一位开发商说。
北京5月经营用地零成交
今年以来土地市场的低迷,也让不少地方没了处置闲置土地的底气。
一位央企开发商介绍,地方政府处理闲置土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欺软怕硬”。某港资开发商囤地10年没人管,民营企业很可能就被收回土地了。真正被处理的闲置土地是少数。
上述央企开发商透露,“最近一直和地方政府领导吃饭。(他们)招商很积极,卖地也很积极。而现在手中有钱能买地的,也就那么几家(开发商)。”
至于价格,该开发商说,供应量大的区域价格好谈,以前楼板价5000元/平方米,现在3000元/平方米也是可以的。
克而瑞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今年5月,10大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总占地面积为205.58万平方米,同比(比去年同期)下降33%;成交总金额为91.21亿元,同比下降50%。其中,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均出现同比、环比下跌。其中,今年5月经营性用地成交为零,土地出让金比上月狂跌98%至0.76亿元,土地市场几近冰点。
在陈晟看来,要想调动地方政府处理闲置土地的积极性,治本之策是要把“存量土地处置”和“新增供地指标”挂钩。
岷江大道片区82万元
老城区59.8万元
岷江大道片区66.8万元
老城区36.8万元
高铁片区62.8万元
岷江大道片区9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