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再造一座文化村?

眉州文化村


理想的居住,从不在砖石泥瓦中,何为理想居住,我们向文化里寻。


随着万科·中国眉州文化村“齐声传宋·人间相逢”夏日音乐会暨城市见面会的启幕和圆满结束,这生长于眉山崇礼新城之上的眉州文化村已赢得了人们的注意。但对一个长线生长,长线运营的文化村而言,它需要更多的解读,生长型的它是开阔而易变通的,广大的胸怀准备好了将时代精神、时代诉求纳入怀抱。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眉山造一座文化村?今天来聊聊。


眉州文化村


QQ截图20190801090419.jpg


眉州文化村不是万科体系下第一个文化村,关于文化村,关于居住,同样的探索我们在十余年前的良渚就已经开始。回溯良渚文化村的成功和它备受关注和推崇的光环,我们试图梳理出一个后知后觉的问题:良渚究竟做了什么?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任何商业行为的成果无一例外都因回应了时代的精神需求,呼应了消费市场的趋势,住房也概莫能外。在素以富庶甲天下闻名的长三角地区,万科选择了并非位于核心城市圈的良渚,用漫长的十余年时间,默默容纳下那些主动想“逃离”城市的主流人群。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总想离开城市居住?这与一个城市里的个人/家庭经济发展周期相关,在快速发展期选择城市主城区的第一居所,在资本积累期开始向外寻找“1.5居所”,在资本累积完成后,城市作为一种单纯的生产行为发生地已不再能满足个人对居住的需求,“出走”,是顺理成章的选择。而良渚文化村的“村民”们,记忆中多多少少都留存着“村落”、“邻里”、“大院”等居住场景,人与人亲密且互信,熟悉感带来安全感,自发的社会互助组织……这些基于前现代居住体验的记忆让人留恋。如果说一群人对古老聚落、村落式居住的怀念是一种时代精神需求,那么良渚文化村则是我们给出的回应,而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居住。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不仅仅是给予一个容纳生活的场所,良渚文化村为打造一个精神与外壳高度统一的自治社群做得更多:给安藤忠雄、大卫·奇普菲尔德、津岛晓生、高晓松等IP式人物发挥创作空间,作品则属于“村民”和公众;为古老的良渚文化建造博物馆,把晦涩的上古历史转化为人人能懂的文化体验,唤醒今人承继历史的自觉;用“村民公约”实现全体居住者的自治……


良渚并非一个强于“打造”的项目,良渚是万科、历史、时代与“村民”的共鸣,是一次人文主义在居住领域的探索,把居住这一权利,还给了居住者。


QQ截图20190801090623.jpg


良渚的成功,是我们用实力包裹情怀的决心,也是把文明带回公众视野的“野心”。如今这样的“野心”,蓄势待发等待着另一次时代的召唤,那么除了第二座文化村,还有什么能够把万科关于居住的情怀再次落地?


良渚文化村以一种“半野生、半成长”的方式,作为文化村1.0版本满足了都市人群对“另一种居住体验”的需求,我们在思考第二座文化村也即文化村2.0版本时思考着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村,不但要生长在古老深厚的历史脉络之上,还要让历史鲜活于日常生活之中;不但是可居住的,还要是可居可玩的;不但照顾青壮年居住者的日常需求,还要照顾到全龄段家庭的康养、教育、娱乐、志趣等方面的追求。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良渚文化村意境图


距离良渚文化村的问世已19年过去,产品精美与理念宏大已不能满足今天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斜杠青年”、“在线学习”、“逃离北上广”等概念大行其市的背后,是今人对多重社会身份的探寻,是大家对个人志趣的伸张,对精神世界边界的不断开拓和另一次人文主义思潮。


我们等待数年,待一块“1000年以上文明、5000亩以上土地、5:5生态人文比例”的土地;于是我们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哪一段历史深藏着的人文主义与今天我们的诉求不谋而合?


我们找到了答案,宋朝。


QQ截图20190801090747.jpg


如果一千年前有卫星地图,你会发现如今我们熟悉的“夜生活”在宋时就颇具规模,当时全世界大多数地方陷入黑夜,宋朝境内却缀满满地光亮,宋人精神与物质的极大丰富,甚至推动了宵禁制度的解除;市场繁荣,经济昌盛,宋人便对美学有了极致的追求,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宋徽宗书法传世,宋朝文人画更将中国画推至了美学巅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年年提升,而宋时,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在格物致知中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有了清晰的认知,“横渠四句”千年流芳;手持手机随时自拍的我们,能与宋人有强烈的共鸣,宋人家中往往挂着一两副自己的写真画,它代表着个人意识的觉醒。


当一个朝代在乎人的存在,“当一个人对自己自我凝视的时候,他才有了反省的力量”。宋人当初定然不知自己身处的时空,在历史的横纵轴中如此异类。诗词中、画卷里流露出的富足、自信、自在、乐观,给如今的我们提供了太多想象、羡慕的空间。


QQ截图20190801090826.jpg


我们找到了文化村2.0的精神内核:宋朝,再一览宋史,从中发现了一个地名:眉州,也就是今天的眉山。当眉山被称为眉州时,它处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不仅是苏轼的成长之地,为这位文化偶像的一生奠定了达观自在的生命底色,更是家家闭门读书的文明昌盛之地,不仅承载了宋朝“蜀学”一派的文化命脉,更是商船往来江上,居民富裕知礼。万科有幸入蜀,更有幸逢眉州。


QQ截图20190801090851.jpg


当我们羡慕宋文明发展之高,试图躬身实践宋人之日常时,眉山愈发展现出了自己的“唯一性”。一方面寄付于它“八百进士”、“三苏故土”的传奇历史,更多的来源于我们在模仿与传承之间的考量。


于是,我们把第二座文化村,放在了眉山,中国眉州文化村,携着万科文化村2.0的理念,把根扎在了眉山。


眉州文化村意境图

眉州文化村意境图


眉州文化村将呈现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一呼应现代人可居可玩的理想生活需求。我们将在此生活,却给生活的想象力更大的空间:东坡书院,上承宋蜀文化达观自在的精神,容纳今人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万科K12教育系统(规划中)、高标配置幼儿园(规划中),令居住者的子女有机会就近接受优质教育,且在邻里相亲的“村落”氛围内自由成长;“一山、三河、三湖、四公园”的规划,让人居于山水长卷之中,与宋人一样进可享市集之繁,退可赏四时风景……


为什么一定要再造一座文化村并且选择在眉山,这篇文章可能只能阐述一二,要知道万科文化村的魅力之一,是它具备自然生长的能力,在宋蜀文化的基础之上,在眉山的文脉之上,眉州文化村会生长出怎样的盛景,邀请大家一同期待。


眉州文化村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