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眉山城市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新鲜出炉,关于城北新城的规划与发展进一步明晰。区域功能定位为“高效便捷之城、功能复合之城、文化历史之城、田园生态之城”,在总体结构布局上体现“十字引领、绿环统筹、双廊呼应,节点共簇、三区并耀”的效果。城北新城的发展前景被业内人士看好。
新城规模:12.78平方公里,容纳人口21.5万人
城市北部新城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北部,包含太和镇区、东北片区和西北片区(原科工园)。规划用地北起悦太路、太和南路、科工园北路,南至科工园一路、阜成路,西起铁环东路,东至太和中路、滨江大道,总用地面积12.7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总量约21.5万人。
总体布局:“20字方针”造大气绿色新城
城北新城的总体布局将体现“十字引领、绿环统筹、双廊呼应,节点共簇、三区并耀”的效果,一座高端大气、功能明晰、文化厚重、配套完备、绿色生态的新城呼之欲出。
新城重点打造西北片区、东北片区及太和片区,实现“三区并耀”。西北片区将建设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综合服务和休闲功能的居住综合片区;东北片区将是未来的高端商务区,在靠近滨江公园处打造金融商务中心,依托东坡大道,构建北部新城未来的中央商务办公核心;太和片区依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能够体现文化古韵形象与魅丽的文化风情小镇。
生态景观: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
在生态景观方面,城北新城将采取景观组团式布局,主次节点分明,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预留大型绿地、湿地公园;东西两向岷江滨江廊道与通济堰廊道遥相呼应;岷江滨江景观节点、行政办公景观节点、工业公园景观节点、通济堰景观节点、北侧的太和文化古镇等景观节点共簇共融。
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生活便利
城北新城配备完善的生活配套,按照规划,其中文化设施包括小型图书馆2处,小型文化馆2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处;教育科研设施规划初中5处,小学6处;体育设施规划小型体育馆一处,居民运动场/馆3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综合医院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4处;社会福利设施规划老年人福利院一处,老年人服务中心4处;其他配套设施规划公立幼儿园6处,综合农贸市场7处。
东北片区:未来的高端商务区
该片区沿东坡大道和科工园二路-四路,一纵一横的T字型公建带为核心统领整个片区,在靠近滨江公园处打造金融商务中心,依托东坡大道,构建北部新城未来的中央商务办公核心。
该区域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公共建筑主要指商务、行政建筑,风格上力求平面形态的多样性;居住建筑的平面形态力求打破兵营式,布局活泼灵动,空间大开大合,引水透绿。片区定位为极富现代魅力的商务区,区分为商业商务、科技研发、行政、文化娱乐、居住等风貌区分别打造,或者现代明快、或者活泼灵动、或者庄重大气,整体上风格多样,富于艺术感。
西北片区:工业记忆与两宋文化的居住综合区
沿东坡大道和工业公园形成“一心、一带”的空间格局,统领整个片区。景观上依托通惠河及新建水系,结合用地功能布局,打造“一纵、两横、一核、一环、多节点”的景观体系,串联起规划区内不同的风貌区及空间节点。规划景观设计以工业记忆为切入点,兼容历史典故,在滨水岸线、绿地、景观、商业空间的构建中,展现不同的主题,富于韵律,构成完整的文化主题曲。
片区风貌定位为现代文明和工业记忆交相辉映的综合片区,区分为商业商务、社区公共服务、居住等风貌区分别打造。两个特色区域分别为将工业记忆和两宋文化融入其中的特色文化居住区,以及对工业旧建筑的再利用。
太和片区:古韵古香的文化风情小镇
该区域依托东坡大道、文定街、商业步行街等主要道路,形成两纵一横的三条主要景观廊道,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其中依托商业步行街、太和古镇及岷江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的景观廊道,主要体现片区的生态底蕴和文化底蕴;依托东坡大道、文定街等道路的景观廊道主要展现现代商住、教育科研、川西文化商业建筑风貌。
文化商业建筑采用仿川西民居风格,起伏错落;教育科研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居住建筑采用现代风格,均采用坡屋顶形式,米黄色外墙面,灰色坡屋顶。
片区有三个特色区域,分别是为古镇旅游提供商业配套服务的商业步行街及综合服务区;体现现代川西居民风格的现代风貌居住区;体现教育园区的知识与创新特色的教育科研风貌区。